自从畅春园建成以后,康熙皇帝开启了清代帝王园居理政之先河。王公大臣们为方便上朝,纷纷在御园附近修建郊园别业,简直是有钱任性。
今天我们讲到的承泽园,其前身是嘉庆、道光时期大臣英和的别业依绿园。
英和,满洲正白旗人,官至工部、户部尚书,协办大学士,军机大臣。道光初年在万泉河北的挂甲屯一带修建了依绿园。道光八年(1828年),东陵宝华峪陵寝地宫发生渗水,已经入葬的孝穆皇后的棺椁被浸湿。承办陵寝工程的英和因此获罪,被流放到黑龙江卜魁(齐齐哈尔),依绿园也被没收充官。三年后英和获释回京,依绿园也在道光十七年(1837年)赏还,改名承晖园。但是好景不长,两年后此园又被没收,再没返还。
寿恩固伦公主居住时期承泽园的平面图
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道光皇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下嫁工部尚书、一等功博启图之子景寿。承晖园被改赐给寿恩公主,更名为承泽园,同时进行改建。园林向南大幅拓展,直抵畅春园北墙,将万泉河一段纳入园中,与原有的长河形成两水并峙的格局。南岸新建了大宫门,并增建若干辅助性用房。北岸的住宅部分保持原有格局,由东、中、西并列的三座院落组成。西所为主院,是公主的寝室,东所扩建后供额驸景寿居住。夹于两水之间的洲渚上增建二宫门,与公主院构成南北轴线。西部的花园基本保持原样,环池修建的楼轩亭廊依旧。
寿恩公主去世后,承泽园又被朝廷收回。光绪年间改赐给庆亲王奕劻,直至民国初年奕劻去世。194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为购买古画《游春图》,卖掉了城里的住宅。为方便在燕京大学教课,他买下离燕大不远的承泽园,改园名为展春园。1954年张伯驹将承泽园售予北京大学用作教职工宿舍,直到今天。
1933-1946年间,Hedda Morrison在承泽园拍摄了一组照片,完整地记录下这座园林的旧时风貌。下面第一张拍摄于大宫门外,可以看到影壁、倒座房和上马石。现在这一带已经改建为宿舍房屋,旧迹无存。两块上马石中的一块被移到二宫门前面,另一块不知所踪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承泽园的二宫门夹于东西土山之间,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建筑,门前跨万泉河建有一座石平桥。现在二宫门被改建为封闭的房屋,用作承泽园居委会。两旁的土山和石桥下的河道都已经成为平地,好在桥面和栏板尚存。置身其间,依稀可以想见昔日的园林胜景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进入承泽园二宫门,迎面有一座跨河小石桥,通往北部的住宅部分。桥头是主院西所的大门,也称三宫门。下图是Hedda Morrison站在二宫门里拍摄的西所大门,现在二宫门被改建成了房屋。主体建筑都还存在,却已破败了不少。
老照片
走入西所,原先有垂花门一道,现在已经被拆除,通过地基还可以分辨出位置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承泽园西部以一座大池为中心,主要建筑正堂、小楼、西轩布置在西北岸,以游廊串联。1998西部园林进行了整修,作为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与办公场所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水池南岸的土山上曾有一座方亭,清末改建为歇山水榭三间,现在已由开敞变为封闭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这是水池的东北角,原有游廊与西所的花窗粉墙相连。现在游廊粉墙俱毁,西所后部的古建也都被现代房屋所取代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承泽园西部园林的正堂是池北岸的一座两卷五开间殿宇,前出抱厦,名为迪吉轩。轩西有一座二层五间楼阁,两侧以叠落爬山游廊与临近的建筑相接,粉墙上镶嵌有造型各异的花窗。池西又有朝东的西轩五间。
下面几张老照片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二层楼阁。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同一场景新老对比
民国时期白文贵州《闲话西郊》里曾这样描绘承泽园之美:“挂甲屯之承泽园,乃庆邸花园,特以水胜,池沼深广,可以泛舟,陂陀参差,花木繁茂,菡萏盛开,香闻园外。”现已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承泽园,山水格局和大部分建筑保存至今,虽然如今的风貌与当年相距甚远,但历史的厚重感却无法掩盖,时代的发展与古迹的保护似乎总是两个互相违背的命题,但在现代社会中发现历史的轨迹,却总有着无法比拟的美妙。